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认真落实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完善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中国努力推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际社会的交流与互信,促进形成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从1992年开始,连续举办18届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等措施,逐步形成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2006—2010年,通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可形成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2007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政策。加强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中国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响应机制,全面提高沿海地区防御海洋灾害能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征收环境税,看起来负担是增加了,但如果能设计得很好,能有效制约企业对化石能源的消耗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应该由环保部门确定,还是由税务部门确定,尚无定论。而低碳对所有国家都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建议》提出征收,这就说明在‘十二五期间要开征,时机已经到来。是生态税(Ecological Taxation)、绿色税(Green Tax)还是环境税(Environmental Taxation)?10月27日,环境税说法获官方认可。
与此同时,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也将在十二五期间落定。二是污染产品,对一些有潜在污染的产品,或者一次性消费的资源产品进行征税。
贾康曾以资源税举例说:环境税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资源税。在参与环境税方案设计的王金南看来,我国应该从四个税目推动环境税工作:一是污染排放,环境税税基应该建立在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但他同时透露,出台环境税暂无明确时间表。对于开征环境税的共识是通过税收杠杆,明确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和生态环境改善,而不是为政府扩大税源、增加收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征收环境税,看起来负担是增加了,但如果能设计得很好,能有效制约企业对化石能源的消耗。而环境税是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其次,需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环境税征收圈定十二五 就在上个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参加的某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称:相关部委正在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税的研究制定工作,试点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
但是,十二五期间环境税的具体征收时间需要仔细考量。至于环境税是国税还是地税,我建议是共享税。
从节能减排角度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谁污染谁负责原则将环境税引入税收制度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当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公布。
但是,2009年6月24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向《中国经济周刊》明确表示:只是在做研究,还早着呢。10月28日,韩文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建议》提出,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开征具体时机仍是考验 韩文科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至于具体是‘十二五什么时候,那是个时机问题,涉及到具体工作是否准备到位。三是生态保护税,对一些自然资源产品,如矿产资源开发带来资源破坏,应该征税以作生态补偿。环境税征收预期要追溯到2007年6月4日,在由国务院牵头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开征环境保护税。
环境税征收方案中的具体工作包括税率确定、征收范围确定、环保和税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确立、减免税设置等诸多环节。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则认为,(开征环境税)方案制定者首先需要考虑怎样界定环境税,避免和现有税种冲突。
一直以来,深化能源资源领域的价格、财税体制改革,被认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外界普遍关注的还有,是不是对所有行业开征环境税,如何评判排放量?评判权又归属哪方?环境税是国税还是地税?如此种种,都将考验未来十二五期间的环境税征收时机选择。
十二五期间开征环境税,无疑是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之举。设计环境税最大的难点是税基(污染排放量)的确定。
在经济压力下,大家都会千方百计地节能减排,千方百计地开放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工艺和技术,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2006年、2007年,有关部门对资源税改革也进行了讨论,但那时如果出台等于给物价上涨火上浇油。2008年下半年,外部金融危机冲击来临,整个经济急速下滑,使得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也不利于推进此项改革为此,潘基文呼吁世界各国本着妥协折衷和尊重常识的精神协调合作。
潘基文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在谈判中应超越本国国家利益,求同存异,共同寻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解决方案。这些成果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它能改变成千上亿人的生活,特别是最贫穷的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同时也为坎昆会议作了很好的准备,潘基文说。
人类社会一定不能让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停下来,不能危及那些已经获得的成就。去年哥本哈根会议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因此,今年底的坎昆会议必须取得进展。
地球的资源储备无法支持工业化国家现有的消费和生活模式,发达国家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减少气候风险,在财政、技术等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使用清洁能源,实现低碳经济,从而让人类的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富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0月31日在南京大学围绕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发表演讲,他呼吁世界各国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本着妥协折衷和尊重常识的精神协调合作,因为坎昆会议必须取得进展。
他说:很明显,越是拖延,人类在竞争力、资源和生命等方面付出的代价就越高。潘基文非常感谢中国于今年10月4日到9日承办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天津会议。第16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将于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坎昆举行。潘基文说:我参观了上海世博会,在那里,我见到了世界各国针对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诸多未来解决方案,比如紧凑型城市设计,多元化土地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可再生资源和低碳生活。
他说,联合国非常高兴地看到,在一些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天津会议取得了进步,如适应对策、技术合作、森林保护和财政投入等方案。但是联合国也很担忧在其他方面的滞后发展,比如确立减排目标,监控和审查机制,以及京都协议书的未来。
因此我相信,国与国之间,如果尊重常识,坚持相同的价值观和原则,就能有效促进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实现这些成果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它能改变成千上亿人的生活,特别是最贫穷的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同时也为坎昆会议作了很好的准备,潘基文说。
潘基文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在谈判中应超越本国国家利益,求同存异,共同寻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解决方案。人类社会一定不能让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停下来,不能危及那些已经获得的成就。